政策理论

【新中国与统一战线70年•心声】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与台湾交流二三事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19-11-27 15:21:16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大陆京剧界与台湾岛内戏曲界、文化界的交流就逐渐频繁起来。无论台北城头如何变换大王旗,岁岁皮黄交流从未间断,演出、教学、研讨、拜师、收徒、创作,我方登岛你来京,才饮罢金门高粱又把全聚德烤鸭品尝。转瞬间四分之一个世纪已成过往,虽然老友渐渐凋零,唱念做打依旧传承。两岸京昆同调同宫,海峡割不断梨园亲情,往事并不如烟,不在心头,就在梦中。

1

1994年北京戏校孙毓敏校长和台北复兴剧校陈守让校长商定,北京戏校向复兴剧校派遣专业教师,我当时作为北戏的常务副校长,具体落实这项工作。我在此引录一篇为台湾写的短文来叙述第一次赴台的情况。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九五年我已调任北京市文化局工作,没想到却接到台北复兴剧校陈守让校长的赴台邀请。

我访台的身份依旧是北京戏校常务副校长,访台的原由是检查复兴剧校与北京戏校交流办学情况。我深知为了我能访台,陈校长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因为在当时作为公务员去台湾的手续办理十分困难。陈校长感念我在两校教学交流中全力推动,煞费苦心地促成我成为,当时以大陆公务员身份得以访台的少数幸运者之一。

那次我在台湾逗留的时间虽然不足一个月,却在心中留下了永久难以忘怀的印象。我们不仅大大地推动了两岸戏曲艺术教育双赢的交流开展,而且早于其它领域率先建立了互信和稳定的沟通渠道。“春江水暖鸭先知”,陈守让校长应该就是那类在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勇于试水的“报春鸭”吧。我在到达台北后的头几天,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看着既生疏又熟悉的青天白日旗,总难放松紧绷的神经,甚至连一直陪同的陈守让校长的容貌都没来得及仔细端详。他大概是看透了我的心思,安排胡秘书和王庆元先生陪我转校园,看教学;安排何兴义先生引我参观学校的资料室,熟悉学校的情况,请钟传莘团长陪我逛精品书店。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安排钟传莘团长陪我参加了学校实习演出团一位青年演员的葬礼。钟团长细心地指导我按照台湾的礼仪程序,对逝者进行祭奠、献花、哀悼。由于我这位来自大陆的人士出席了葬礼,引起了学校很多人的关注,也沟通了我和复兴剧校很多人的感情联系。

从那以后我似乎感觉紧绷的神经松弛了许多。最难忘的是在我将要回北京之前的一天,天下着濛濛细雨,陈校长和胡秘书、庆元先生几人陪我同游阳明山。我们座在山间的小木亭内,喝着冻顶乌龙,观赏着雨中山景,畅谈着王阳明的“心学”和京剧的神韵,畅谈着艺术和艺术教育,谈论着两岸戏曲艺术教育各自的优劣,策划着两校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陈校长还十分诚恳地请我帮助写一份大陆戏曲艺术教育的教学大纲。在“土家小鸡”“金门高粮”助兴住下,我们尽兴地聊了整整一天,直待雨住黄昏时才驱车回归。那一天的雨中游山,我们为日后两校的交流做了细致的规化和安排,真是畅快之极。那天我个人更是满载而回,不仅在和台湾同事的谈话中受益非浅,增进了理解和互信,而且陈校长还答应送我一整套复兴剧校的教材和教学剧本。这些宝贵的资料至今还放在我家书架上的最醒目之处。

在而后的若干年中,我和陈守让校长又有过多次接触和交往。他那清瘦的体态、斯文的谈吐、谦恭的举止、严谨的作风,带有着典型的中国文化人的风彩,而不见丝毫官场的傲气和商人的俗气。在我有限的记忆内存中,自认为陈校长是我为数不多的相知,虽然我们远隔海峡,却永远如近邻一般,时常在静坐和睡梦中相聚。我相信这样的相聚会一直延续到永远!

2

由于北京戏校和台北复兴剧校教学交流的成功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戏曲界和台湾的各种文化艺术交流。2000年我从北京市调任中国京剧院工作,又开始了对台交流的新阶段。首先我请文化部支持邀请台湾“当代传奇剧团”的吴兴国先生、魏海敏女士,带着新创作的《欲望城国》(根据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的京剧)到北京,来教授并和我院的艺术家合作演出。这次在北京的交流合作演出在两岸产生了极好的反映和效果。下面通过引录一篇我为赴台演出撰写的演出册前言,就可以看到中国京剧院和台湾交流升温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京腔古韵觅知音

眼瞧着就要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儿,回首望去,晚清民国,北伐抗战,兄弟阋墙,打罢又谈,真是个百年沧海桑田。

几个领袖辞世,几多银号破产,老城的四合院变成了水泥钢筋的火柴盒,TAXI司机取代了黄包车汉。整个世界都在变幻,只有“四郎”还在“探母”,《起解》的还是苏三。京腔大戏,皮黄生旦,移步不换形,搬演了百余年。唱念做打演的是忠孝仁义,生旦净丑扮的是善恶忠奸。哀而不怨,乐而不淫。古人谓之: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我以为京剧可以修身、齐家、陶情、养性、益智、健体;尤其在今天,有化解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功效;是防腐疗乱,诊治浮澡世风的良方。中国京剧渗透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又包容了现代的美学观念,是真善美的集合,是华夏子孙高品位的文化佐餐。北京、天津、武汉、台北、上海、济南,都是京剧之舟的不冻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政见,胡琴声响起,把亲情呼唤。

仲秋时节,台北国光火爆北京的长安,岁底我院回访,与台湾的兄弟朋友共迎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新年。岳武穆“怒发冲冠”,于魁智学演少春先生原版;李胜素全部《宇宙锋》是葆玫老师亲传;《将相和》的廉颇由袁世海得意门生杨赤扮演;程门新秀李海燕带来的新戏《宝马圆情》本是名剧《火焰驹》改编。传大公司搭桥牵线,中国京剧院诚心奉献。

名师传名剧,名角演名戏,为的是把知音寻觅,借京腔一曲把亲情紧系。愿两岸兄弟同努力,愿中华交好运,迈进新世纪。

3

中国京剧院从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开始,赴台湾演出就成了惯例,每年必去,一发而不可收。仅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中国京剧院一团,到2019年就赴台湾演出十六次。虽然台风、地震也来凑趣,却没有影响他们在观众暴满的剧场里响锣开戏。虽然凯达格兰大道上台独分子常常跑调乱唱,不和宫调,于魁智、李胜素却把正宗京派的大戏唱遍台湾的剧场,在演出宣传时还把京腔京韵送进了精品书店和专业校园。

2001年初,在台北市的国父纪念馆将近三千人的大剧场中,革命现代戏《红灯记》也成功的演出了四场,近万名观众满怀热情地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拥向舞台热烈地鼓掌,要求演员再加献唱段,还有观众含着泪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记得在那次演出前的宣传时,正赶上天降大雨,在台北市政府门前广场的宣传车前,我面对密密麻麻的“长枪短炮”回答了记者的各种提问。第二天台湾许多报刊都在头版登出了我回答记者的谈话。可能有人会问“台湾怎么会允许你们的在台上唱‘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怎么会允许在台上奏响国际歌?”当时台湾的记者也问过这样的话。我只回答说:“《红灯记》与《四郎探母》《大探二》《杨门女将》一样,凡是我带到台湾的戏都是京剧的经典剧目,皮黄是两岸共同的乡音。虽然两岸政治观念不同,文化认同却是我们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凝聚两岸民心,反对台独的情感通途,沿着这条通途,我自信一定能够驶达和平统一的彼岸。

(作者:吴江,无党派人士、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京剧院原院长)

来源:统战新语

编辑:江增敏

责编:丁惠娜

编审:欧阳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