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

福建日报:聚力就业增收,筑牢民生之基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21-03-12 10:53:25

□本报记者 郑璜 林宇熙 谢婷 郑雨萱 林侃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是民生之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围绕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如何扩宽就业渠道等,代表委员们建真言、献良策。

校园对接社会需求

909万,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再创新高,成为新增就业群体的绝对主力军,也是整个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除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外,更深层的原因应该归结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错配。例如,行业发展变化下“热门”专业反转,东、西部地区在就业岗位提供数量上的地域错配,民企不如国企受青睐等。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就业难”与“求贤若渴”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同时出现。

“就高校而言,我认为最根本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于强化专业教育,这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认为,一方面,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产业的对接联系,“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聚焦产业发展最前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变化需要。另一方面,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以华侨大学为例,学校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缺乏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敢于做“减法”;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新福建建设发展需要,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加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引领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学校新增的建筑学博士点、城市规划和系统科学硕士点都填补了福建省内空白。

相比之下,传统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更不占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建议,首先要优化专业的内部结构,增强开放度、适应性和实践性,改变传统专业在知识体系上偏重于知识传授、无法有效回应社会新矛盾的局面。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之间的融合,用新的技术让古老的历史场景变得更加鲜活。

职业教育,是离就业最近的教育形态。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洪杰建议,除了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外,还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建设和产教融合,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再造,实现稳就业,促进产业升级。

更多关注新兴职业

随着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显现,就业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跨界发展的“斜杠青年”越来越多,自由职业之路越走越宽。

代表委员们注意到,网络零售、外卖“骑手”、公众号博主、网约车司机等新兴职业具有就业容量大、进入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性,但这些新业态劳动用工在组织方式、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与标准劳动关系的界定并不相符,相伴而生的劳动者、用工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正在逐渐凸显。如何让他们无忧上阵、轻松前行?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国桂荣建议,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出台《新业态服务行业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政策指引》,规范新业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劳动关系,引导新业态服务行业企业依法制定工时制度。

她同时建议,在现行社保政策框架下,探索新业态服务行业企业用工工伤参保新模式,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用工方式及不同从业人员特点,灵活选择、优化组合参保方式,实现行业从业人员能参保、愿参保、易参保的目标,有效降低新业态服务行业企业用工成本。

创业对就业具有倍增效应,如何推动各类新兴职业发展,降低青年创业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新兴职业的行业扶持政策,给予新兴职业创业青年享受所在地经营场所、公共租赁住房的优惠政策,鼓励设立各类返乡创业工作空间。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开设新兴职业创新创业的专项课程,给予政策、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支持;加强新兴职业的行业指导,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帮助更多青年创业就业。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春节假期刚过,福州就举行了一场特殊形式的招聘会——直播带岗。两个半小时内,人社部门宣讲就业创业、人才补助等政策,5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推介岗位,30家单位集中“云面试”,吸引了超过51万名网友同时在线观看。这场“福州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才线上专场招聘会”,从半天时间的线下招聘会,拓展为11天的线上招聘会。

千方百计稳就业!去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就业岗位减少,供需对接难度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六稳”工作,还是“六保”任务,中央都把就业摆在首位。

徐西鹏介绍,面对就业工作的挑战,华侨大学不仅积极拓展资源,还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根据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进企业等不同需求以及就业不同时段,开展就业指导“公益优课”61场。学校还建立了“26个主数据字段+20个辅助数据字段”的“毕业生求职就业服务信息库”,与“企业人才需求库”进行匹配。2020年,通过“两库”为80余家优质用人单位提供6000余人次专项推荐。

稳就业,关键还要保市场主体,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主体对就业的支撑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仁建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认为,应着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这个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建议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金融信贷、税费减免、市场开拓等政策,在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基础上,推动工资性收入稳步提升。如社保费减免政策有力增强了多数企业获得感,可继续做好优惠政策的延续衔接。

去年以来,福建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保就业并举,实施了建立一套政策体系、坚持“双轮”驱动、关注三项指标、聚焦四类重点群体的“1234”稳就业工作法,城镇新增就业54.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

“十三五”期间,福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99.9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5404元增加到37202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水平从2015年的1123元提高到1628元,“百姓富”有了坚实支撑。

2021-3-11 06牢记总书记嘱托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https://fjrb.fjdaily.com/pc/col/202103/11/node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