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成员风采

人民政协报:“闽南文化流淌在我们共同的日常中”——闽南师范大学台籍教师李姿莹“登陆”记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21-05-24 14:24:02

李姿莹在成都调研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修菁

“干戈化解结亲缘,中原山越一心连……和睦相处永绵延,开漳故事传千年……”

这是闽南师范大学台籍教师李姿莹新晋创作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片尾曲的一句歌词。

从在台湾读大学三年级时,入选“台湾科技部大专生研究资助计划”,做有关闽南民间传说的乡野调查,到读硕士期间有机会“登陆”,从事闽南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的文献收集工作,再到读博士期间进行校际博士生交流,李姿莹越发发现,闽南文化流淌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打开闽南文化这扇窗,会帮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原乡文化,去自主建立与大陆的联结。

“登陆”三年,李姿莹也一直在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闽南文化与当代两岸青年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建立联结,“我相信闽南文化会成为我们了解彼此的一扇窗,透过闽南文化的主题,我们会发现更多彼此之间熟悉的雷同,进而达成心灵的交融。”日前,李姿莹与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登陆”三年的心路。

■ “原来两岸如此相似”

“我在台湾是闽南人,但是真正脚步踏上漳州后,才意识到,原来大陆也有和台湾一样的闽南文化,台湾的闽南文化其实是中华闽南文化中的延续与变异。”回忆三年前,自己初登漳州带给自己对大陆的新洞见,李姿莹莞尔。

“原来两岸如此相似!”这是留给她和同行的台湾小伙伴最深的“登漳初体验”,“原来在漳州,人人都讲闽南话,行走在这里,对我们来说,语言没有障碍,饮食也没有障碍,与我同来的台湾小伙伴笑称,在研习营7天,好像我们就没离开台湾。”李姿莹向人民政协报记者回忆。

李姿莹成长在高雄一个闽南移民后裔组成的家庭,家人对闽南民俗的极致遵从和信奉,在她幼年,打下了“我是闽南人”的底色。

“记忆中,过清明节的那天早上,外婆会很早出去排队,为的是买到集市上卖春卷皮最好的那家的皮,还会为此准备20种食材做的馅料;过年时,一家人一定会吃至少12个菜式以上组成的年夜饭;春节期间每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几点做什么,家里也都有一套讲究……”年少时,闽南文化留在李姿莹心中的,是仪式感满满的生动场景,后来随着求学研究方向使然,李姿莹对闽南文化的解读,又多了几分厚重。

大学三年级时,在台东大学主修华语文学的李姿莹,入选当年的“台湾科技部大专生研究资助计划”,到高雄开展和海洋文化有关的民间故事田野调研,“记得当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当地民众、图书以及民间故事创作者对海盗故事的不同讲述视角。”这次课题研究实践,开启了李姿莹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闽南民俗学的兴趣,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她都把闽南民俗学作为研究防线,“闽南文化的根是生活,民众的生活需要什么,闽南文化就有什么。”采访中,李姿莹向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了如今作为闽南文化青年学者,她心中的那个“闽南文化”。

■ “越多触摸,越深联结”

“看着台下孩子们一边认真听戏,一边时不时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让我蛮感怀的,感谢三年前闽南师范大学给予我来校任教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以闽南文化为窗,深度触摸两岸之间的文化联结,这三年‘登陆’时光,也是我自己的原乡文化寻根之旅。”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李姿莹带着由她创作并执导、由闽南师范大学戏曲协会学生主演的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来到海峡两岸花卉交流基地——东南花都上演这部作品。

观众中正好有来自漳州歌仔戏之乡龙海的中学生,“这些孩子并没有因为我是台湾人,而让他们觉得这部戏和他们看到的漳州歌仔戏有什么不同,反而还有人跟着哼唱起来,甚至感动落泪。”随着在福建走过的闽南语区域越来越多,李姿莹发现,将福建作为台湾同胞登陆的“第一家园”再适合不过,“这里有令我们台湾同胞再熟悉不过的民俗、饮食、乡音,就像歌仔戏,在台湾即使你不是闽南人,但是也一定听过歌仔戏的经典唱段。因为在台湾,有六成是闽南人,九成台湾民众都可以听得懂闽南话,几乎所有人都受到闽南信仰与饮食的影响。同样,我第一次来漳州,觉得这里就像台湾。”

李姿莹说,“登陆”讲授闽南文化课程也触动她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两岸闽南民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去讲授两岸割不断的文脉。“用艺术语汇表现,是我最近在尝试的领域,未来我还会尝试推出一些小视频节目的方式。”

采访李姿莹时,她刚结束参与央视4套《寻找两岸同名村》节目的录制,作为讲解嘉宾,她带着两岸观众走访福建漳州客家人聚集地诏安县和台湾中部客家人聚居地云林县诏安移民村落,解读两地之间的文化同源性。

“随着诏安先民迁居台湾,也孕育了台湾布袋戏之乡——云林。台湾布袋戏大师黄海岱祖籍便是福建诏安,台湾云林诏安地区位居三大剧团之一的隆兴阁掌中剧团也首创诏安客家话母语剧目,开启了台湾客家话布袋戏风潮。”参与这次录制节目,让李姿莹既兴奋又感觉到未来研究领域的广阔,“作为民俗学研究者,我要去挖掘更多两岸之间的这些文化深层联结,讲述好两岸同根同源的故事。”

“我们讲两岸融合发展,可能首先需要向两岸民众展示和讲述彼此间我们都熟悉的饮食文化、信俗文化,当我们发现彼此有共同的日常生活,彼此属于共同的族群文化,达成情感认同会容易些。”

去年两岸疫情防控稳定期,李姿莹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台东大学,向学弟学妹分享自己从台东到漳州的这段人生旅程心路。分享会后,她收到了几位学弟学妹的反馈,“学姐,我很佩服你这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知道,未来有这样一条道路可以选择。”在李姿莹看来,文化认同的事,急不得,而需要创造机会,去听去看,就如自己当年因为做课题,打开了闽南民俗文化研究之窗,一路一步步走下来,通过更多的“看见”,认识到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沉积,现在需要自己做的是,把自己的“看见”讲述给更多两岸青年听,自己深研两岸共同文化的心,不能停。

2021-5-22 07两岸经合

http://dzb.rmzxb.com/rmzxbPaper/pc/att/202105/22/f68ce88c-ca75-4ca4-808c-c6badb72e542.pdf